白酒是中国最常见的酒类之一,在多种场合下都是不可或缺的社交媒介。但市面上的白酒也有优劣之分,高档的纯粮食酒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好酒”,口碑居高不下,深受中老年消费者追捧。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20年我国白酒产量达740.7万千升,规模以上白酒企业总利润达1585亿元,累积增长13.35%。2021年前半年,白酒行业再次发力,产量已达407.6万千升,比去年同期增长了9.2%,行业利润有望再创新高。
在我国,白酒是一个产值数千亿级别的大产业,各大酒厂推出的白酒品类、定位也各有不同,增大了消费者的辨识难度。在利益诱惑之下,有些不良企业和酒厂采用低价的勾兑酒和酒精酒来冒充真正的纯粮食酒,以至于低质酒在白酒界横行,白酒行业的声誉也因此受到影响。
酒精勾兑酒之所以能横行白酒界,主要的原因有两点,一是缺少行业标准规范,二是检测上有很大难度,执法难度高。
在过去,国内对“酒精勾兑酒”的定位一直缺少明文规定,没有从国家标准的高度上划清界限。酒精勾兑酒俗称“三精一水”,也就是酒精、香精、糖精和水,虽加入了食品添加剂,但却以白酒的身份在市场上销售,假冒伪劣者不在少数。
事实上,我国早在2005年就发布了《预包装饮料酒标签通则》(GB 10344-2005),该通则精确指出:白酒厂商在生产或酿造的加工中,如果加入了水和食用酒精,应该在配料清单中明确标注。但事实上,很多酒类企业并不会这样做,背后的疑虑也很简单:消费者很可能因为在标签上看出了“端倪”而放弃买单。
另一方面,白酒的质检也有很大难度。市场监测部门主要以酒精度、总酸、总酯、甜蜜素、固形物等指标为白酒检验测试的项目,通过仪器设施很难检测出来白酒是酒精勾兑的还是传统酿造的,这进一步助长了不良商家用“酒精兑水”来冒充纯粮食酒的嚣张气焰。
让人振奋的是,国家已经对劣质的酒精勾兑酒“下手”了。2021年5月21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GB/T 15109-2021白酒工业术语》完全解决了酒精勾兑酒的“站队问题”:酒精勾兑酒不再属于白酒。
根据第3.5.25条规定,以固态法白酒、液态法白酒、固液法白酒或者食用酒精为酒基,添加食品添加剂调配而成的酒类,均属于配制酒的范畴,也叫调香酒。
白酒是以粮谷为主要的组成原材料,以大曲、小曲、麸曲、酶制剂及酵母等为糖化发酵剂,经蒸煮、糖化、发酵、蒸馏、陈酿、勾调而成的蒸馏酒。
白酒是以粮谷为主要的组成原材料,以大曲、小曲、麸曲、酶制剂及酵母等为糖化发酵剂,经蒸煮、糖化、发酵、蒸馏、陈酿、勾调而成的蒸馏酒。
如此一来,“酒精勾兑酒”和“白酒”之间的界限就明确了。前者能够理解为“食用酒精兑水”,步骤简单,成本低,而后者则经过传统酿造,工艺流程复杂,生产周期长,有本质上的区别。
白酒只要与“勾兑”二字,结果不是掉价就是造假,这也使得花了钱的人“勾兑”二字异常敏感。但事实上,并非所有勾兑的白酒都是假酒,勾兑也分为酒精勾兑和粮食酒勾兑,二者应区分看待。“勾兑调味”是白酒的生产的基本工艺中必不可少的一环,白酒行业历来有“七分酒三分勾”的说法,问题的重点是拿什么勾兑、怎么勾兑。
对“勾调”词条的释义如下:勾兑调味(blending)简称勾调,是指把具有不一样香气、口味风格的白酒按不同比例进行调配,使之符合一定标准,保持白酒特定风格的生产工艺。
勾兑调味(blending)简称勾调,是指把具有不一样香气、口味风格的白酒按不同比例进行调配,使之符合一定标准,保持白酒特定风格的生产工艺。
如果白酒厂家在生产白酒时勾兑了食用酒精,成品还属于白酒吗?按照新标准,此类酒应属于
液态法或者固液法白酒。但在老百姓心目中,只有固态法白酒才是真正的好酒,是传统意义上的纯粮食酒。
食品添加剂,则都不再属于白酒。勾兑白酒的品质不及纯粮食酒,但优于酒精酒。
一看执行标准,二看原料标注,这是最快、最简便的方法。传统固态法白酒的执行标准采用
GB/T 10781,其中GB/T是国家推荐性的执行标准,10781则是标准号,含义是以粮谷为原料、经固态法酿造而成的白酒。
GB/T 10781”字样的才是真正的粮食酒(前提是商家无造假行为)。若是勾兑白酒,执行标准则为
GB/T 20822或者GB/T 20821。其中,GB/T 20822是一部分粮食酒(含量不低于30%)勾兑一部分酒精(含量不得高于70%),GB/T 20821则不含粮食酒,多是由食用酒精勾兑而成的低档酒,成分是纯食用酒精、水以及乙酸乙酯等添加剂。
原料标注。依照国家行业规范,液态法白酒必须依法标出食用酒精、水、香精等成分,不得将原料标注为高粱、小麦等;固液法白酒在标签栏中也不能只标注为粮食;只有固态法白酒才能将原料标注为高粱、大麦等“正经粮食”。对于酒精酒和勾兑酒的辨别,您有什么方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